中国赛曾凡博遗憾收场,布鲁克林又当又立,杨瀚森幸亏没有去篮网_北京_1_CBA
这场中国行的结论其实现实性远比亮点多。篮网在NBA中国赛中的表现,更像是一场以市场为先的商业操作,而非真正以球队建设为核心的竞技旅程。曾凡博在第二场比赛里整场未获得出场机会,这一幕让场内外的许多人感到失望,媒体和记者的嘘声与情绪也在同步发酵。对很多人来说,布鲁克林篮网似乎在玩一出又要立人设又要招眼球的把戏,结果却把球员的成长与队伍的稳定置于次要位置。
这场赛事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面向中国市场的前哨战,商业气息异常浓厚,而幕后操盘者正是球队的拥有者蔡某。主办方强调中国元素的比重,以此修复与中国市场的关系,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篮网才最终签下曾凡博,把这名新秀变成此次中国行的核心牌。赛前的氛围里,公众与媒体普遍将这次赴华视作一次品牌和市场的放大镜,而非单纯的篮球训练与战术磨合。
然而真正决定赛事走向的,并非市场口号。本应成为团队核心的主帅乔迪·费尔南德斯在这两场比赛中的态度与取舍,显然与商业目标存在错位。他在公开场合强调胜负的价值,甚至在某些时刻采取了与外部商业诉求相对立的做法,仿佛并不清楚这两场比赛的商业意义究竟有多重要。这样一个在策略层面与老板的商业意图之间缺乏共识的教练,能否带领球队走出困境,确实让人质疑。
关于为何要匆忙签下曾凡博,答案其实在两种逻辑之间摇摆。一方面,如果以开发市场、提升影响力为目标,曾凡博无疑是最具中国市场辨识度的名片。媒体与公众往往以他为焦点来报道NBA中国赛,篮网此刻的重建阵容缺乏明星号召力,这使得他们更需要一个鲜明的对外形象来吸引关注。另一方面,如果真把两场中国赛当作锻炼球队、磨合阵容的平台,那么如此强调商业意义而忽视战术协同的做法,能产生的实际收益就值得怀疑。显然,教练组在这一点上仍显茫然。
不过从曾凡博的处境来看,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他的发展路径。若没有蔡某的关系推动,签约的难度本就不小,而既然已经签约,理论上给他足够的上场时间应当成为常态,否则这桩交易的意义就会被质疑。结果却是DNP上场,这也在市场声誉上留下了负面印迹。此时的蔡某既可能感到郁闷,又可能感到无奈,因为好心办了坏事,反而削弱了先前为他所看好的信任与口碑。
若以对比来观察同代球员的命运,杨瀚森的遭遇显然更为幸运。他在开拓者获得稳定培养位置后,若真的落到篮网手里,处境未必会比现在更有利。媒体和球迷的预期也曾将他视作篮网未来的潜在资源,但最终他却在另一支球队找到了更有利的定位。相比之下,小曾的境遇则显得更加尴尬。主帅费尔南德斯的思路与球队现实之间的矛盾,让他在两场季前赛中的定位始终摇摆不定,既没有获得像杨瀚森那样的线性成长,也没有在球队体系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。
从战术与人选配置的角度看,小曾确实需要重新规划未来的路径。要么回到北京北汽争夺冠军,在CBA里树立自己的地位,要么坚持在NBA体系内追逐突破,但篮网如今更像是一片竞争激烈、群雄逐鹿的新秀森林,五名新秀都在抢占名额,位置分配极不稳定。对他而言,眼下的环境并不提供一个明确的成长通道,竞争压力巨大,离开这里也许是一个理性的选择。
综上,这次中国赛对篮网而言,更多地体现了商业优先的取向,对球队建设与球员成长的推动作用显得有限。曾凡博的签约与出场安排,成为观察这支球队未来走向的一个风向标,也暴露出管理层与教练组在市场化与竞技化之间的分歧。若要真正通过中国市场实现长期的积极影响,篮网仍需在商业诉求与竞技目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,让更多像曾凡博一样的年轻球员,在正确的场域里获得成长与机会。
